欧亚体育官网登录

| English

欧亚体育官网登录:筑牢“绿色基石” 强健“产业筋骨”——宜昌加快推动

发布时间:2024-05-15 05:00:29 来源:欧亚国际APP 作者:欧亚体育官网

  3月10日,投资50亿元的宜昌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园项目、投资25亿元的新能源船舶电控系统产业集群生产基地项目、投资10亿元的绿色船舶制造项目正式签约落户宜都,将促进建成宜昌“电化长江”产业先导区。

  3月26日,枝江姚家港化工园,山东海科新源电解液溶剂及添加剂项目一期建成投产,填补新能源锂电池产业链关键一环。

  4月2日,位于夷陵区的楚能新能源(宜昌)锂电池产业园,气势磅礴的车间厂房,已拔地而起。今年6月30日,楚能一期1号动力电池车间将正式投产,届时,40GWh动力电池将从这里走向全国乃至全球。

  当前,宜昌正加快推进产业向“绿”而行,全市工业企业向着精细化、高端化、绿色化的方向转型升级,同时向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跨界,不断开辟新优势、新赛道,促使产业发展更加绿意盎然,为宜昌加快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建设三峡地区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提供硬支撑。

  4月13日,我市7个化工园区全部进入湖北省第一批拟认定合格的化工园区公示名单。目前,全市化工园区规划总面积176.9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73.4平方公里,园区承载力持续增强。

  化工园区是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我市通过提前布局、科学规划、落实软硬件提升,加快推进化工园区认定工作,研究制定了《宜昌市化工园区认定管理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宜市磷化办〔2022〕2号),督促指导各化工园区管理机构积极申请省级认定,推动化工园区规范化管理,积极为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承接载体,拓展发展空间。

  近年来,全市以《宜昌市化学工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宜昌市新材料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宜昌市建设全国精细磷化中心工作方案》等为引领,加快推动精细磷化中心建设,引导化工产业加速向新能源、新材料裂变升级,不断修订完善新能源电池材料发展规划,着力构建“两园区三基地多聚点”的“2+3+N”产业发展格局。

  同时印发实施了《宜昌市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发展五年行动方案(2022-2026年)》《宜昌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我市氢能产业的发展定位、规划目标、主要任务,重点支持长江电力绿电绿氢示范项目建设,打造国内首艘内河氢燃料电池动力工作船“三峡氢舟1”号,加快推进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发展,加快锻造研发设计、建造维修、航运物流、金融服务全产业链条,努力构筑船舶电动化制造高地。

  今年3月,“三峡氢舟1号”顺利下水,主要用于三峡库区交通、巡查、应急等工作,续航里程最高可达200公里,具有高环保性、高舒适性和低能耗、低噪音等特点。

  一系列全域性谋划和务实的举措,实现了宜昌绿色发展的裂变升级,据统计,2022年,宜昌绿色化工产业链完成工业总产值1502.5亿元,同比增长29.1%,成为宜昌首个产值突破1500亿元台阶的产业链。根据宜昌市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将力争绿色化工产值达到1800亿元。

  4月4日,宜昌高新区,欣旺达东风宜昌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一期提前完成主体结构全面封顶,正冲刺5月底竣工,下半年投产。全面达产后,预计年产能30GWh(亿瓦时),年产值超240亿元。

  新能源电池是宜昌转换赛道、放大优势、产业裂变而催生的新兴产业。聚焦宜昌产业发展版图,一条绿色化工一直沿向新能源电池材料的产业链正在加快形成。

  从去年广州天赐、山东海科、河北金力、上海冠毓等一批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头部企业落户宜昌,到今年以投资105亿元的铜化集团新能源新材料一体化项目为代表的243个重大项目拉开建设序幕,湖北索通发展年产100万吨新型炭材料项目、宜昌楚能新能源锂离子电池研究院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再到由世界500强企业盛虹集团计划投资超过800亿元的虹瑞煤制甲醇及下游新材料和海格斯锂电新能源新材料项目、钒资源全产业链项目、邦普高端电池材料产业园项目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正在紧密洽谈中。

  一连串优质新能源企业的落子布局,为宜昌产业发展注入更多“绿意”。截至目前,宜昌在建、拟建亿元以上新能源新材料类项目60余个,计划总投资超过3000亿元,在建新能源电池制造项目产能达70GWh。

  全市充分发挥邦普、楚能等重大产业项目“指挥部+主动认领”工作机制引领作用,成立项目专班,当好项目“服务员”,全力服务推动一大批重点项目早开工、快建设、速达效。

  截至3月底,邦普一体化电池材料产业园(3个子项目)、宜昌楚能新能源锂离子电池高端智能制造项目(一期)、宜昌天赐高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磷酸铁项目等5个重大产业项目实际完成投资80.8亿元,超过计划投资的20.6%。

  同时,全市聚焦企业融资需求,促成金融机构为宜昌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超过200亿元,助推宜昌加快打造世界级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和核心基地。

  今年,宜昌着力向新能源产业深度布局,推动招商引资项目数量、体量、质量实现更大突破,进一步选链补链强链,加快推进绿色产业链现代化。

  3月30日至31日,全国磷石膏综合利用现场交流会在宜昌召开,全国各地磷石膏学术界、产业界代表共300余人来宜参会,会上我市向全国同行介绍了“前端减量、中端提级、末端应用、全程治理”的磷石膏综合治理实践探索。

  4月13日至15日,2023年中国(宜昌)磷化工产业发展大会暨第二届磷酸铁锂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宜昌召开,期间还举行了《中国无机盐工业年鉴(2022)》发布仪式和宜昌市投资环境及产业园区招商推介,会上与会代表围绕磷酸铁锂产业发展共开展约30场主题研讨,为磷化工行业搭建了一场信息共享、技术分享、供需对接的高水平交流互动平台。

  近年来,我市通过搭建高水平交流平台,加强与全国性行业协会、科研院所交流互动,鼓励企业联合科研院所开展技术研发,充分调动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加快了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步伐,也为整个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新动力。

  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截至3月底,全市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建立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校联合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等各类研发平台达到563家。

  湖北三峡实验室作为我市首个集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关键核心技术研究于一体的综合创新平台,已进入实质运营阶段。今年以来,全市加大磷石膏综合利用、电子化学品、磷基高端化学品等技术攻关力度,新谋划重点研发项目72个,正加快1000吨磷酸铁/磷酸铁锂中试装置建设,储备开发磷酸锰铁锂、双氟磺酰亚胺锂等新能源领域前沿材料。

  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国家科技技术转移中部中心、“330”三峡国际人才日等平台作用,围绕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开展政产学研合作,先后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院所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引入多个高校院所在宜昌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推进成果转化与技术攻关,为宜昌产业裂变升级注入新的发展动能。

  加快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充分发挥本土院校优势,大力培育产业人才,为本地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目前,围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发展,三峡职院技术学院、三峡电力学院等高职院校开设新能源新材料相关专业9个,在校生3900余人;兴山职教中心、枝江职教中心、宜都职教中心、远安职教中心等中等职业学校共开设新能源新材料相关专业5个,在校生860余人。

  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创新活力迸发,宜昌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正加速转变为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3月29日,秭归县举行“相约秭归·求索未来”百亿级三峡库区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创新试点示范基地项目暨秭归县2023年一季度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签约仪式,现场签约34个项目,总投资190亿元。

  其中,以百亿级三峡库区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创新试点示范基地项目为引领,零碳排放绿色纯电动货船及充换电站项目、100MWh新能源船用动力电池系统生产项目等产业链项目聚集签约,为秭归打造百亿元级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巨轮”启航扬帆、保驾护航。

  与此同时,总投资160亿元的纬景储能锌铁液流新型储能电池项目、华麟钛新能源复合钛电池项目落户猇亭区,总投资58亿元的安徽汉星能源储能PACK包及共享储能电站项目在当阳市开工建设。

  上述项目的引进和开工建设,不仅为宜昌绿色船舶产业链补上了船用动力电池生产的重要一环,而且为宜昌加快谋划布局纯电动船、氢能船等绿色智能船舶先进制造业,推动新型船舶动力制造基地建设,吸引更多造船企业聚集宜昌,打造长江中上游船舶建造中心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2022年,全市研究制定了《宜昌市“电化长江”工作实施方案》,提出强力推进“电化长江”,发展专业化船舶检验机构,建设内河新能源游轮船舶制造基地,推动建设新能源船舶制造中心。

  2023年,宜昌市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发出铿锵强音,将高位谋划实施“电化长江”五年行动,加快公务船、旅游车船、运矿车船、港口作业船舶电动化替代更新,推动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发展,打造“电化长江先导区”。

  今年2月初,长江三峡通航综合服务区新一代船电宝开启应用测试工作,船电宝的使用是长航三峡局对接宜昌市“电化长江”部署、深化“三控三全两禁止”船舶污染防治三峡模式的新探索、新路径。

  2月23日,市政府专题研究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发展,进一步擘画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发展的“路线图”,加快锻造研发设计、建造维修、航运物流、金融服务全产业链条,推进“电化长江”再开新局。

  眼下,宜昌船企正从简单的宜昌“制造”大踏步迈向技术上的创造,大胆进军新能源船舶制造的蓝海,不断提升船舶产业的“含新量”“含绿量”。(通讯员经信宣)